首页 >  成员 >

学生

艾姝 Ai Shu  (博士生)


avatar
​ ​ ​ ​ ​
大学 联系

 

 

范桢 Fan Zhen  (硕士生)


Fan Zhen
​ ​ ​ ​ ​ ​ ​ ​ ​ ​
大学 联系

本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现就读于 浙江大学艺术学系、导师黄厚明教授、章宏伟教 授、专业方向是中国艺术史与艺术考古。 本科时期的毕业论文是“北宋吕大临 《考古图》的版本研究”。近一年来的所涉 及过的研究和作业包括“读徐邦达摹青绿山 水立轴——兼谈徐邦达先生的绘画艺术”、 “读溥心畬摹西园雅集图”、“猴马组合图 像中的猴子骑马铜饰”、“赤壁与潇湘:读 上博藏元代张远潇湘八景图”、“汉画孔子 见老子图像研究”。

参与民族志之眼项目、我计划暂定为 “1937-1945上海的中西美术界——以吴湖帆 收藏圈和上海美专为中心”、希望分别选取 当时的一名上海美专学生和一名生活于上海 的收藏家作为个案、考察他们的活动、以了 解两种不同品味取向的人群的关系和对艺术 的看法、以及在特殊时局下的个人选择、思 想状况。 个人比较倾向于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为中心、采取艺 术社会史的研究路径、“从图像到观念”、希望能够 发现艺术之外的东西、包括知识认知、思想状况、信 仰和观念。

高初 Gao Chu


GaoChu
​ ​ ​ ​ ​ ​ ​ ​ ​
大学 联系

高初、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兴趣为中国 摄影史(1930年代-1980年代)的个案研究、包 括对于解放区自1930年代的四万余张底片和印相 以及新中国时期数百万张图片、在选定研究对象 后、进行较为全面的底片、印相、手稿、发言、日记、书信、检讨的档案整理、这一工作也包 括对于他们本人及家属、战友、同事和研究者 200余人的口述访谈。部分成果发表在《口述影 像历史》第一辑至第三辑。研究计划《个案七则 :新中国摄影话语的建构》2013年获首届林茨摄 影理论奖资助。编有《史料与史识:摄影术传入 至今的中国摄影书写》论文集(2011)、文章 多发表于《中国摄影》、《上海摄影》、《中 国摄影家》等刊物。最近发表的文章包括The Challenging Archive: Studying Photograph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rans Asia Photography Review Volume 4,Issue 1: Archives, Fall 2013. “参与到抗战时期中国艺术的田野工作中、不单是这 一时期摄影研究的参照、也将提供方法论的借鉴。”

韩圆圆 Han Yuanyuan  (硕士生)


Hanyuanyuan
​ ​ ​
大学 联系

2012年至今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由于本科阶段也在央美就读、通过一系列专业的学 习、对中国现当代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对滕固的《中国美术小史》、丰子恺20世纪早期艺术思想的转变、何多苓绘画创作等做过较粗浅的研究。所以、硕士阶段计划选择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与研究。目前关注的问题是、抗战时期对西部(边疆)乃至少数民族的艺术表 现、与当时的民族战争、国家建设有着怎样的关系;除了政治、文化重心的内陆迁移、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着艺术家对西部(边疆)的表现;国民政府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等等。简而言之、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艺术家通过对西部(边疆)的描绘、怎样达到一种民族、国家或民族意识建构的目的、进而服务于抗战的需要。

“民族志之眼”项目能够为这一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与便利的条件。资料主要包括两部分:图像和史料。图像重点为抗战时期西部(边疆)和少数民族(当然也会涉及到之前、之后的一些图像)。史料方面包括大众对西部(边疆)和少数民族的认知及途径;西部(边疆)的建设问题;此类图像的传播方式、影响力以及媒体的报道态度;艺术 界当时的主流艺术思想、及对西部的关注;国民党文艺政策对此的影响等。

 

何人月 He Renyue  (硕士生)


HeRenyue
大学 联系

我现在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硕士专业在读、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艺术、曾经做过的研究有战争时期中日研究者对云冈石窟的考察的比较等。我希望通过“民族之之眼”项目深入且近距离接触抗战时期文物考古的资料、以具体的物件为窗口、研究当时特殊环境下的艺术考古和民族性觉醒等问题。

 

 

 

戢范 Ji Fan


JiFan
大学 联系

199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2007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获美术学硕士学位、现在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是清代及民国时期的中国绘画。2009年在天津博物馆工作期间配合馆藏明清宫廷绘画展对明清宫廷绘画有所研究。2011年为天津美术馆策划二十世纪中国画展(1900-1950)、由此展开对民国美术的梳理及研究。

目前希望根据本项目所收集的材料能对民国时期的一位艺术家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其生平及不同时间的绘画风格来透视20世纪中国艺术家与时代的关系。在我看来、这一时期中国艺术家作品的风格、形式甚至他们的命运都由时代来掌控、不是艺术家创造时代的风格、而是时代塑造艺术家及其作品。20世纪中国的时代潮流又是与政治的密切相关、不管主动还是被动、艺术家卷进了时代的洪流中。

 

蒋岳红 Jiang Yuehong  (博士生)


JiangYuehong
大学 联系

1990-1995年就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1996年就读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剧作专业第二学位班、获第二学士学位;2002-2005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民族国家与中国美术的互动关系方向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11至今、就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视觉文化研究方向的博士候选人。民族国家与美术的互动关系是我进入美术史研究以来集中关注的论题、之前的研究包括《图流民以谏?——郑侠〈流民图〉及其图像和解读在后世的流变》、《钢铁形象的生成与象征——试以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5)工业题材绘画为例》。现在正在研究的论题则是《现代家国寓言中的“花木兰”们》。

与“民族志之眼”项目相关的研究计划书所预设的问题包括:1、所谓“抗日战争时期”的艺术和相关历史资料是通过何种渠道、何种方式、何种分类标准进入现藏地;2、有哪些作品实物是与日常生活发生关联的、具体的功能和用途是什么;3、抗战时期、会有哪些具体形式的艺术活动让作品被看到、传播和接受;4、抗战时期、会有哪些报纸、刊物、图书、电影可能会成为艺术创作时可能的视觉经验和图像资源。我个人的研究兴趣方向会集中关注一有哪些作品实物中有关于边疆的视觉呈现、有哪些具体的元素指涉边

 

唐毅 Tang Yi  (博士生)


TangYi
​ ​ ​ ​ ​ ​ ​ ​ ​ ​
大学 联系

本人目前就读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所学的专业方向是中国现当代美术、从硕士期间开始、我就致力于民国美术的研究。2009年硕士毕业后、本人就职于四川博物院。四川博物院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其中以收藏著名画家张大千的作品被海内外所熟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大千1940年代在敦煌莫高窟临摹的200多幅壁画绝大部分被四川博物院所收藏。

2012年、本人通过了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的考试、正式成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第一届博士研究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后、经过与导师的多次沟通、本人将博士论文选题聚焦在“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研究”上、希望借助自己在博物馆工作的优势能够将这一题目顺利完成、并取得突破性成果。/p>

 

汪珂欣 Wang Kexin  (研究生)


WangKexin
​ ​ ​ ​ ​ ​ ​ ​ ​ ​ ​ ​
大学 联系

我叫汪珂欣、来自四川大学研究生一年级、现就读中国古代美术史论专业、导师韩刚教授。曾在研究生一年级申请2014北京大学两岸三地美术史硕士学术论坛、并于今年3月发言、研究内容为四川地区宋代观音造像背后的隐喻。

本人的研究兴趣在西部地区佛教美术以及没忽视的地方志史、参加本次研究项目旨在对中国文明发源地的文化进行考察、并搜集抗战期间散落的调查资料。

 

 

 

吴雪杉 Wu Xueshan  (博士生)


WuXueshan
​ ​ ​ ​ ​ ​ ​ ​ ​ ​
大学 联系

目前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正在研究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关于中华民族的象征性图像。以前曾研究徐悲鸿、叶浅予作品的图像学及风格转型问题、也研究过绘画与大众传媒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民族志之眼”项目中、本人打算研究抗日战争前后与民族“团结”相关的图像、这个主题在1949年以后变得非常重要、而民国期间已经在宣传画、中国画和油画里初露端倪。希望能够在本项目中对于这一图像类型的出现和发展做出一个系统的梳理和考察。

辛琛 Xin Chen  (硕士生)


Xinchen
​ ​ ​ ​ ​ ​ ​ ​ ​ ​ ​ ​
大学 联系

我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在所研究的内容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举行的“古物展”。我曾做过“郊祀礼制和明代天坛祭天的多媒体复现”项目中祭祀建筑部分的研究;“馨香恒远—宋秉恒艺术作品展”中宋秉恒的个案研究;以及对传为晋顾恺之《斫琴图》的相关问题的专题性研究等。

本次项目我研究的兴趣方向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以少数民族为创作主题和形式语言的艺术作品展览。我的研究计划分为三个部分:1.考察这些艺术作品的收藏情况、并比对出版物、艺术家交游及艺术家家属口述等历史资料中的作品信息是否与收藏情况相符、了解作品的保存现状。2.对抗战时期艺术家到西北、西南地区写生考察后的艺术家个展以及艺术家群展进行研究、如“全国美展”、“司徒乔新疆写生展”等。3.考察这些展览对后来一些艺术家实践创作的影响,如陈丹青、苏新平等。

杨凡舒 Yang Fanshu  (研究生)


YangFanshu
​ ​ ​ ​ ​ ​ ​ ​ ​ ​ ​ ​
大学 联系

大学本科为国画专业、2013年9月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专业。四年的绘画训练潜移默化培养了对于画面的感受能力和在实践层面上对于“艺术”和“艺术家”的理解、在目前的专业学习中、更为感兴趣的是由画面本身出发的讨论、由此延伸至艺术家、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的研究。

本项目所聚焦的这一时期是本人硕士在读期间同样重视的历史片段——作为身在广东的艺术史研究者、可以看到此时身处中国美术革新前沿的艺术家群体也有同样赶赴西部的举动、具体的研究对象可落实到岭南画派画家黎雄才的西部写生经历。针对此研究、“为何奔赴西部、在西部画了什么、此经历对艺术家的整体艺术生涯之意义是什么”等等都是想解答的问题、而战时艺术家眼中“东部”与“西部”的关系、西方艺术与中国传统的意义;传统绘画中“文人书斋”与现代绘画的“写生”概念在画面中的冲突与化解也是此研究欲探索的方面。战时“西部”的意义、即是危机情境的意义、战争这一时代因素、与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发展紧紧相扣。希望通过具体一位艺术家的一段具体经历的解析、还原些许危机情境下的现代艺术机制生成的曲折面貌、同时作为今天种种难以解释的变革的某种回应。

本次项目于本人而言也是不可多得的训练和学习。可以预期的是、目前在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会在这次的项目研究中得到相当部分的解答甚至是突破。

楊肖 Yang Xiao


Yangxiao
​ ​ ​ ​ ​ ​ ​ ​ ​ ​ ​ ​
大学 联系

 

 
 
 

尹鼎为 Yin Dingwei


Yindingwei
​ ​ ​ ​ ​ ​ ​ ​ ​ ​ ​ ​
大学 联系

本人本科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就读、目前在北京服装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目前,我主要在做《歌乐图》以及庞薰琹的相关研究。我在本科阶段曾经做过两个相对成熟的研究、一个是有关北京故宫乙本《洛神赋图》的研究、另外一个则是有关潘天寿的研究。我的“民族志之眼”研究计划与庞薰琹有关、以往对庞薰琹的研究较为集中于庞薰琹早年在中国现代艺术运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对庞薰琹抗战时期的艺术作品及其在中国工艺设计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尚缺乏深入的认识。但庞薰琹艺术思想的转型期以及设计创作的萌芽期恰恰在抗日战争时期、摸清摸透抗战时期庞薰琹的艺术发展脉络、对于研究庞薰琹本人艺术之路以及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设计教育的兴起有着关键的作用、对于民族现代工艺的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赵帥 Zhao Shuai  (硕士生)


ZhaoShuai
​ ​ ​ ​ ​ ​ ​ ​ ​ ​ ​ ​
大学 联系

本人系2013级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目前研究方向是民国时期的设计教育、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为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曾经参加课题《贵州省麻江县下司镇旅游规划》和《生活中的经典设计》。

该项目主要聚焦于民国时期的艺术交流与发展、尤其是民族与民族交流发展与变化中的相互影响与变化、以“他者”的眼光探寻“互为他者”的辩证关系。这在设计之中、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在对敦煌文物与少数民族考察后、民族工艺美术发生的改变与教学中的实践。

在“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之中、学校教师庞薰琹、谭旦冏先生应中央博物院、艺术研究院之聘、开始长时间、连续性考察民间工艺;而后、庞薰琹《工艺美术集》与雷圭元《工艺图案之理论与实际》得到教育部学术审议会的肯定;沈福文先生应中央博物院电邀协助考察漆器、在1947年底、举办“沈福文教授敦煌图案漆艺展”、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在这一时期、一批由海外学习归来的学校教师通过对于民族艺术的接触与挖掘、以“他者”的身份进行着自我身份认知与民族价值追寻的关键时期、面对西方庞杂的艺术流派与战火弥漫的民族危机、这样的改变也将一并带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对于建国后的设计教育发生影响。关于设计领域的涉及、对于这一代人的采访成绕不过去的环节、而该项目所提供的研究契机、与个人研究方向亦有着重要的联系。

周牧雨 Zhou Muyu  (硕士生)


Muyuzhou
​ ​ ​ ​ ​ ​ ​ ​ ​ ​ ​ ​
大学 联系

本人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现于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为《试论艺术作品在接受中的衍生与转换》、主要探讨了接受美学在艺术鉴赏中的应用。在海德堡学习期间、曾参加了胡素馨教授开设的“民族志之眼”研讨课、并且以庄学本在中国西南部的摄影作品为重点研究对象。

这次参加盖提基金会培训项目“民族志之眼:抗日战争时期艺术”、是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全面的从多个方面研究庄学本的摄影艺术。在这次项目中、本人将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研究庄学本的摄影作品:庄学本的摄影技巧(设备、构图、用光等)、庄学本的摄影美学理念、庄学本摄影作品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以及庄学本摄影作品在民族学和人类学中的作用。

 
Last edited by: MO
Latest Revision: 25.11.2014
zum Seitenanfang/up